上海大学考研“10分争议”全追踪:程序合规,为何质疑不止?

一名“二战”考生,同一科目成绩从130分暴跌至10分,复核无果、申诉被“踢皮球”……上海大学“考研专业课10分”事件连日冲上热搜。校方坚称流程合规,但公众追问:“合规”是否等于“合理”?这场争议撕开了考研招考制度的哪些隐痛?

一、事件回顾:从130分到10分的断崖式落差

2025年2月24日,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。一名报考上海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硕的考生发现,其艺术理论(科目代码641)科目仅得10分。该考生自称“二战”上海大学,首次考试同一科目成绩为130分,此次答题时“严格按照题目方向作答,简答与论述题全部写满”,预估分数应在合理区间内。

成绩公布后,考生第一时间申请复核,但2月27日结果显示“原成绩无误”。随后,其向校方、上海教育考试院及教委信访办申诉,却遭遇部门推诿,最终选择网络曝光。

二、校方回应:程序合规,但关键疑问未解

3月1日,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《情况声明》,核心回应如下:

1. 复核流程合规:考生可于2月24日至25日申请复核,复核结果于27日公布,确认无漏批、加分或登分错误,各题均有批改痕迹。 

2. 阅卷机制匿名化:采用线上阅卷系统,考生信息全程隐藏,不存在换卷、压分等违规操作。 

3. 沟通措施:2月28日指派专人当面与考生沟通,但未提供试卷或评分细则。 

校方强调所有流程“合法合规”,但声明未直接解释“10分”的评分逻辑,也未公开具体扣分依据,引发舆论进一步发酵。。

三、争议焦点:程序正义与实质公平的割裂

尽管校方多次回应,公众质疑声未平息,核心矛盾集中于三方面:

1. 文科主观题评分逻辑存疑

考生称“所有题目写满”,10分意味着每题近乎零分,与常规文科评分逻辑(如部分得分点)矛盾。网友调侃:“答题卡踩一脚也不止10分”。

对比考生“一战”130分的成绩,两年备考结果断崖式下跌缺乏合理解释。

2. 复核机制形同虚设

当前复核仅检查技术性错误(如加分、登分),不涉及评分标准合理性。考生无法知晓扣分细节,导致复核结果难以服众。

3. 申诉通道僵化

考生反映申诉过程中被多个部门推诿,凸显教育系统内部反馈机制的低效。

四、制度反思:考研招考的公信力危机

此次事件暴露了研究生招考体系的深层问题:

1. 评分标准模糊性:艺术类科目高度依赖阅卷者主观判断,缺乏量化标准,易引发“自由裁量权滥用”争议。

2. 复核机制的形式化:仅复核技术错误,忽视评分合理性审查,考生维权成本高昂。 

3. 信息公开的缺位:校方以“保密”为由拒绝公开试卷或评分细则,加剧公众对“暗箱操作”的猜疑。

五、舆论呼声:透明化改革迫在眉睫

对校方:在不泄露隐私前提下,允许考生查阅试卷,或邀请第三方专家参与复审。

对教育部门:推动评卷细则适度公开,建立全国统一的复核标准,增设“评分合理性”审查环节。

对公众:理性看待程序合规与实质公平的差异,避免情绪化“舆论审判”。

结语:公平的刻度需经得起阳光检验

“10分争议”不仅是考生个体的遭遇,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公共讨论。程序合规是底线,但真正的公平需要更透明的机制——公开评分框架、引入第三方监督、优化申诉通道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每一份努力不被辜负,让“公平招考”不止于口号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4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